余华笔下的《许三观卖血记》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。
许三观靠卖血支撑了他的大半个人生。他一直都努力工作,但迫于现实无奈,卖血得来的钱远比工作得来的钱,来得更快也更多。
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和许玉兰结婚。在那个环境下,对许三观来说,卖血似乎是最快的买卖。第二次是因为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打伤了,需要赔钱。第三次是许玉兰婚前出轨,许三观心里不平衡,他也出轨,卖血想补偿林芬芳。第四次是灾荒时期,想着卖血带着家人吃些好的。后面为了二乐,卖血招待他的生产队长,希望二乐能早点回城。一乐查出了肝炎,许三观不得不多卖几次血筹钱,差点死在卖血的途中。
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是为了自己,他想,以前都是为了应付各种情况,总该要有一次是因为自己而去卖血。“他在心里想:以前吃炒猪肝喝黄酒是因为卖了血,今天反过来了,今天是为了吃炒猪肝喝黄酒才去卖血。”他习惯地卖完血就去店里吃炒猪肝、喝黄酒。他甚至还痛哭,因为新来的血头告诉他,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。他之前那么多次卖血都解决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事情。“许三观开始哭了,他敞开胸口的衣服走过去,让风呼呼地吹在他的脸上,吹在他的胸口;让混浊的眼泪涌出眼眶,沿着两侧的脸颊刷刷地流,流到了脖子里,流到了胸口上。他抬起手去擦了擦,眼泪又流到了他的手上,在他的手掌上流,也在他的手背上流。他的脚在往前走,他的眼泪在往下流。他的头抬着,他的胸也挺着,他的腿迈出去时坚强有力,他的胳膊甩动时也是毫不迟疑,可是他脸上充满了悲伤。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,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,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,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,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,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,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。”
许三观最后还是接受了一乐。虽然一开始当他知道一乐不是他的儿子的时候,他就不想让一乐呆在自己身边,要他去找他自己的亲生父亲。甚至不愿意带他去吃面,可是最后他们还是相处融洽。一乐得了肝炎,他便频繁地卖了几次血。虽然不是亲生的,可是他们的关系可能比亲生的还好。对于一乐,许三观也是给了他很多的疼爱。虽不是亲生,可是许三观的爱确实伟大,这伟大的亲情超过了血缘的狭窄,这是一种跨越血缘的爱。
在文革期间,在家庭批斗会里,许三观对许玉兰还是爱护有加。虽然两人的婚姻生活有些吵吵闹闹,可还是一直陪伴着对方走下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