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都说威廉·萨默塞特·毛姆是“最会讲故事的人”,至少从本次我阅读的他的作品《月亮与六便士》来看,我觉得毛姆是实至名归的。世人皆评论:“他的小说机智、幽默,不时流露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讥讽”我认为描述点评得可谓十分精准。在品读这本小说时,津津有味,爱不释手;阅读过后,感觉收获颇丰,耐人寻味。
最先令我耳目一新的便是这本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写的。其次,对于这部小说背景取材,亦吸引我和读者,毛姆大量借用著名后印象派绘画大师高更的传奇经历作素材,虚构了主人公查理斯·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,可能正是因为大量采用了高更的生平经历,所以被误认为是高更的传奇故事,唯独不同的是,作者在处理人物最终的结果里,写了不同于高更的结局。因此,我通过这本书还学习见识到了印象派绘画大师高更的传奇,增加了对高更的了解,通过主人公的心境,时不时代入高更,感受高更的传奇经历与他内心的矛盾和追求。
全文围绕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展开叙述,书中从“我”的视角,“我”的所见所闻,为读者展示了斯特里克兰奇怪的一生,并且引发读者深思:“他究竟在追求什么?”。小说开篇斯特里克兰他抛下妻子儿女们离开,并未说明缘由,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神秘感,然后“我”受斯特里克兰太太的托付和请求,去寻找斯特里克兰询问原因,最终逐渐拨开迷雾,“我”还有读者为斯特里克兰不懈追求绘画梦想而感到惊讶、不解继而转为折服、钦佩。斯特里克兰绘画的欲望多年被压制,最终在某一天欲望冲破束缚,为了绘画的理想,为了自己热爱的绘画,为了享受自己渴望的绘画生活,他洒脱地离开妻儿,他的灵魂摆脱躯壳的约束后,一直都在四处飘游,寻找寄居之所,只有到了大溪地岛这片世界尽头的土地,他才终于找到了归宿。他说“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伟大的画家,我不是米开朗琪罗,不是,但是我有自己的东西。我的画有人买,我把浪漫情调带进各种人家里…”,看到这时,对于斯特里克兰的钦佩与敬仰之情溢于言表,油然而生。他从起初那个“抛妻弃子”令人厌恶的家伙,到故事讲完后变得值得人同情,这个改变的过程就像是一个生长的过程,也可以看作是他生命复杂的展现,他前后对待三个女人的不同与相同之处,都体现了他的生命的一种复杂性。
“满地的六便士,他却抬起头看向了月亮”。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,是维系生活的苟且;月亮是诗和远方。斯特里克兰他受六便士的诱惑,一心凝望着他深爱追求的月亮。他是独特的,也是孤独的,他就像一个跋涉者,像一个终生跋涉的苦行僧,他具有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精神,他永远被找到他的那片圣地的渴望驱使着,追求美,我对他可谓有赞扬也有怜悯。在财富的名利场,在现实的残酷,在腐败的社会,他,选择了圣洁的月亮。
与此同时,书中其他人物也都体现了一种人性美与追求。土著姑娘艾塔,她的爱很纯粹,不贪图斯特里克兰的物质和外在,只是单纯得爱他,对于他绘画的含义也不理解,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去支持他,即便在生命垂危最后一刻,也支持他。布吕诺船长他说:“从某种角度讲,我也是个艺术家,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那种热望,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,我的却是生活”,可见他对于绘画也有渴望追求。书中人物的经历,本质所要展现的,也恰是蕴含的人性美。
令我不断称赞、夸奖的是本书的可读性。阅读多遍,仍觉得饶有趣味,明白了著作流传的理由与意义,它,每次都能给我一种纯净圣洁的感觉,远离纷杂的现实,和主人公寻找自己的热爱与月亮。并且,毛姆先生对书本、故事的可读性有要求,他定义“一本具有可读性的书,必定是意味着书中有某些事物与你有所关联,这只是它所拥有的许多特质之一,但这种特质正与读者的兴趣成正比”,他对自己的作品也这样要求,他也一直按照这个定义去创作。
“阅读《月亮与六便士》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,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!”弗吉尼亚·伍尔芙曾作出这样的评价。在这本书,我领略到了感叹了月亮的高洁与寄托的热望,它提升了我心灵境界的高度,在满地的六便士的时代,希望我也能像斯特里克兰一样,不顾荆棘与泥泞,勇毅地跋涉,只为奔赴迈向自己的月亮,追求热爱的事物,仰望夜幕中纯粹无瑕的月亮!